[展覽設計]與地球共舞──2012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展覽會。歐也空間presents

正當「暖化」現象成為全球核心議題時,你可曾想過,你所用的能源管道,是來自你的選擇?還是出自備安排好的既定方式?或許我們難以全面抵擋環境的汙染,但至少,我們可以盡力減緩它惡化的腳步。就在全球興起「節能減碳」口號與「替代能源」的研究方案,或許有些人覺得,研發的過程,反而會帶來了更多的污染,但是,這不也就像個病入膏肓的人,吃得下苦口良藥,才能獲得第二次生命的機會嗎?

26年前烏克蘭爆發車諾比核災,輻射汙染迄今尚未消除。而今日本福島再度爆發核災危機。(網路照片提供)

現在,隨著過去我們慣用能源,已直接地對人類接連產生後遺症,讓國際地方團體上亦開始呼籲以綠能代替核能,希望替未來尋找自救的管道,現在,就以德國與日本人為例,就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力行的吧!

一個城市的綠色旅程

邁向綠色能源的旅程,已是全球各國遵循的新方向,而政府補助政策,更加鼓舞著民間綠能企業的盛行,其中又以義大利、德國位居市場龍頭地位,影響國際市場的脈動。反觀亞洲,一向給人灰茫天色印象的中國,在2010年頒發「十二五」計畫(即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,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),其中大力倡導的『節能減碳』的議題,開啟了太陽能光電市場的處處商機,為成長已趨緩的歐美企業注入一股活水,這同時也讓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一的供應國。

2012年5月16日至18日,「第六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展」(以下稱SNEC)在上海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,全區共分為17個展館,面積達23萬平方米,吸引來自90多個國家的2300間專業廠商參展,參觀觀眾更高達20萬人次,是一場到目前為止,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符產業展會!

歐立利本次很榮幸在「第六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展」中,為遠赴上海參展的台灣企業服務,透過品牌形象的推廣,與展示設計的語彙,相輔相成的結果,相信能共同打造出台灣為環境護航的永續精神。目前綠色能源中,以太陽能最被寄予厚望,而發展出許多光電系統。所謂太陽能,也就是將太陽釋放到地球表面的輻射能,透過光電系統的蓄電及轉化,而成為取自天然、安全無虞的電力。而通常能蓄電的太陽能板,常見可分為單結晶矽、多晶矽、薄膜式與非晶矽,它們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?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吧!

認識太陽能板

正因為各種太陽能板在功能、費用及用途各有優劣,讓國際各個綠能企業,無不在研發上相互競技,在SNEC展會,我們可看到各種嶄新的光電周邊材料與科技呈現在眼前。然而,又平又薄的太陽能板,該怎麼展示才好?歐立利在展會中,特別為不同客戶,特別量身打造獨具新意的展出方式。

為了講求視覺上的協調性與趣味感,歐立利以壓克力製的綠色底座及透明遮罩,跳脫傳統展台設計,並且也呼應了透過綠能,讓環境回到清新透氧的無憂狀態,而這也讓原本單薄的太陽能板,很快地便成為全場注目的焦點。

對於較為普及的晶矽電池,對於未來太陽能產業市場將是不可或缺的角色。隨著技術的改良,以及產業鏈的垂直整合,至今台灣已逐步發展為從研發、製造,乃至售後服務的管理營運配套,因此除了產品品質呈現外,如何提升品牌國際形象地位,也是相當重要的考量。

對為呈現產業鏈完整性的客戶,歐立利除了規劃各種展示牆櫃,讓各類光電板主角們有表現的舞台之外,其企業的精神形象,更建議是需要被表現的重點。

歐立利在攤位兩方的主要入口處,特地打造形象識別牆,將企業的品牌質感、資源能量等要表達的重點,旋即讓觀眾映入眼簾,增加對品牌的好感度及信賴感。每個攤位都有空間上的限制性,當遇到僅有兩面開放的攤位時,或許會有的人就此放棄,而忽略可以再用心作些細致的變化!

歐立利在這裡運用了大會空間的高度,玩了一場有層次的設計手法。

設計師刻意挑高主視覺牆,讓企業形象可以清楚的讓現場觀眾辨識出,並且打造仿中國屏風式的光電板展牆,以起伏式的造型,不僅讓視覺有律動感,更為客戶在展場中爭取到更多的可收納的空間。

目前綠色能源的來源,主要以取自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,例如風力、太陽能、水力、地熱、海能…等為主,從地球循環的能量中,轉換為人力可使用的電力,而形成一種土地倫理的運作。

這樣的情懷,歐立利要如何表現在展場設計中呢?趕緊來瞧一瞧!

走進展示攤位,相信有許多人會猜到,中間預留的空地,想必有”something”即將出現。

馬來西亞設計師Sarly Adre Bin Sarkum曾設計一處能因應全球暖化的水下摩天樓,讓「人、植物、水」能相互共生。歐立利以此概念延伸,亦在展場中打造未來環境意象。(網路照片提供)

經歷許多年的環境的急速演變,相信許多人越來越能感同身受災變的後遺症,希望透過綠能展會的精神呼籲與各國的支持下,能將我們的地球回歸到最原始的美好。

 

 

Leave A Comment
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.

Back to Top